第198节(2 / 2)

汉贵女 三春景 3808 字 26天前

匈奴就不同了,政治还是非常原始、非常粗糙的,军政合一,但对外并没有完全受自己支配的将军,下属往往也是某一支的首领,拥有着自己那一支的军政权力。对内也没有完整的官员班子,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可能维护自己的统治,也不可能维持整个匈奴王庭的运转。

这样的匈奴,还连个一锤定音的继承制度都没有,基本上就是谁的拳头大听谁的——这样听起来很好啊,总归有一个领头的,似乎和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啊!

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!关于这一点,陈嫣过去没有研究过,是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才开始关心的,不过因为她有着超过这个时代的政治眼光,所以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。

说的明白一些,实力强大是怎么分辨出来的?难道要打一场?是的,匈奴各部之间也常常是面和心不和,互相交手的时候也不是没有。但也不可能每次决定单于继承人的时候就搞一次大混战吧?真要是那样,匈奴自己先被自己灭了。

所以就只能从纸面实力对比了。

但这有一个致命问题,对于手握十万兵马的首领来说,当然可以吊打手握一万兵马的小首领。可是对上的首领是一个手握八万兵马的呢?十万对八万,能够稳赢吗?必然不能够啊!

或许十万的那个觉得自己是明晃晃地更强,可八万的那个能够服气?他会想,自己虽然少了两万兵马,但自己手下的儿郎更加精干,占据着更好的草场,自己也更具有统帅才能。真的打一场,自己这八万绝不会输给对方的十万!

成熟的政治,不是说有一个规则,大家在规则内竞争,而是竞争中输了的一方能够认输,而不是我不爽了,所以要跳出来搞事情,要求再赛一场。

就以后世一些内部刚刚经历战乱的国家举例,他们往往学习西方的民选政治。从规则上而言,做的不能更好了!可是呢,实际执行以及事后往往是一塌糊涂!竞选中的输家,如果是一个只在政界混的人物也就算了,如果是一个军方人物之类,呵呵,这要是不认输,接着又是一场战争了。

相比起匈奴决定大单于的场面,大汉这边权力交接虽然也凶险,但其实还好。

不过权力交接始终是权力交接,一定的动荡是避免不了的。这个时候的大汉比其他时候都要敏感和虚弱…匈奴怎么可能不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呢!

“混账!欺人太甚!”刘彻在椒房殿先摔了手中竹简。

如今他常常在椒房殿办公——这可引得对面的陈娇用古怪的眼神看了他一眼,有什么事值得这样大发脾气呢?

陈娇自己是不在意刘彻这通怒火的,反正他不可能向自己撒火。但椒房殿内殿的宫人就没有这么坦然了,不管是刘彻自己的人,还是陈娇的人,此时都伏跪了下来,口称:“陛下息怒!陛下息怒啊!”

逐渐正好摔在了陈娇身前不远处,只不过她不愿沾染上他的政事,便没有说什么。

只不过她不说不代表她心里没数,能让刘彻如此大反应的政务,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——朝堂上的事情她不管,但有些消息闹的大了,她自然也是知道的。

匈奴,当然是匈奴!

正好刘彻冷笑了一声:“朕还未着手整治匈奴,未想匈奴这些豺狼虎豹先按捺不住了!”

刘彻从小就生活在大汉国力日渐昌盛的时候,对于匈奴没有什么阴影,有的只是对自己的国家的骄傲。他坚信,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大汉更强!匈奴常在北方骚扰,更给大汉带来了诸多屈辱…这些都是必须要还回去的!

搞死匈奴,这是刘彻从小就开始想的事情,只等自己能够主导朝政了,就要开始这个计划。

而现在,刘彻他还致力于稳定朝堂,毕竟攘外必先安内嘛!然而没想到,匈奴自己先跳起来了!

在边郡抢掠了一通,并且直接来信,要求娶大汉公主…呵呵。

匈奴之所以要娶大汉公主,这可不是为了上赶着给大汉做女婿。换成后世比较熟悉的说法,这就是在要战争赔款!是战争勒索!后世清末与列强交战,输了后要签订合约,还要给出巨额赔款。

大汉嫁公主可不仅仅是一个公主那么简单,公主的陪嫁才是真正的奥秘所在!金银锦绣无数,还有农作物的种子、牲畜、大量的宫人、精通各种手艺的工匠…

这对于大汉来说都是很大一笔财富了,对于匈奴来说更是值得垂涎的存在。如果没有这些,真以为过去嫁的那些公主那么有用,能够安抚住匈奴?

这次匈奴的袭击又成功了,刘彻本来就为边郡如此表现而生气,深深觉得手下没有将才,不然这个时候容得匈奴如此放肆!?

紧要关头,偏偏匈奴还传国书过来,国书中自然充满了洋洋得意之色,对大汉多有轻慢…最后说明了目的,和亲公主,求娶一个和亲公主,顺便不算隐晦地提及了嫁妆要求。

难怪刘彻如此生气了,这可是直接打脸了!

第213章 庭燎(8)

“陛下何必如此生气, 此事该如何便是如何罢,难道如此生气就能改变什么?”陈娇对此有些不咸不淡的。

陈娇对此反应平常也有理由, 只能说她的态度代表了时下大汉对匈奴骚扰边郡、求娶公主的态度——她当然也很不喜欢,亦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。只不过分析利弊的话, 就算不喜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

不这样能怎样呢?难道要为了此事与匈奴开战不成?这些年来, 大汉执行的都是被动防守策略, 对于主动出击和匈奴打一场, 实在没有经验, 也没有什么信心能做到这件事。

甚至,很多人已经忘了, 还有主动出击这一选项。只能说惯性思维就是这么强大,一旦适应了某种思维,那就是真的改不过来了!

一句‘妇人之见’已经被刘彻含在口中了,只是最后到底没有吐出来。刘彻已经看过朝堂上那些国之肱骨的表现了,再看陈娇的态度, 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好说的, 只能说世上人大多是如此想的。

也正是因为世上人大多如此想,这才显出那些不这么想的人十分珍贵。

刘彻忽然想起陈嫣论匈奴的那些话…她就从来没有犹豫过, 一直坚定地认为匈奴该打!在这一点上,即使刘彻后来又遇到了和他有着共同想法的人,她也是特别了。毕竟, 她实在是太坚定了, 在这件事上她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, 仿佛这就是理所当然、天经地义!

这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!

说实在的, 刘彻遇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,就算也赞同他对匈奴作战的大体方针,也多多少少有犹豫的时候。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态度就在两可之间,只是因为他这个皇帝的选择,所以才跟着走上了这条道而已。

另一部分倒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才如此,但也不可能做到一点儿犹豫都没有。

刘彻收拾了一番内心的情绪,即使心中再怒再气也只能继续处理此事——并不是把竹简、国书丢出去,这件事就不用处理了。

说实话,刘彻并不想嫁什么和亲公主,就想和匈奴干一架。不过这事他说了不算,如今大汉内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料理清楚,实在无法在增添匈奴一事,使得朝野沸腾、人心不稳了!

既然不能和匈奴翻脸,然后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开战。那么剩下的路就不多了,要么驳了匈奴的求亲,要么答应。

说实话,其实匈奴的求亲要求也不是每次都会被批准…想想也不可能啊!娶和亲公主可是很赚的,所得比一次南下劫掠还要多得多,但却不需要动用兵马,往往就是和大汉打声招呼的事儿。

这么好的事情难道匈奴不爱?就算匈奴明白不能杀鸡取卵的道理,所以刻意悠着来,没有很频繁地求娶和亲公主。那频率也应该维持在一个极限值上,即大汉能够承受,但是在频率高一点点,就要反抗了!这样的。

但实际上却不是,和亲公主挺多的,但从史载的频率来看却不能说真到了那个份上。真要是那样的话,恐怕也不必刘彻说什么了,主张和匈奴开战的人绝对会比现在多得多。

现在大家不紧不慢的样子,显然是因为匈奴并没有影响到身为统治阶层的他们的利益啊!

只能说,大汉虽然忌惮匈奴,却也不是任你搓扁揉圆的软柿子,有什么要求就立刻满足。匈奴要和亲公主,大汉这边也是看着给的。只有局面确实糜烂的不成样子了,又或者大汉内部也有矛盾,正是腾不出手来处理匈奴的时候,不然和亲公主也是看着来的。

不然就真成了‘量中华之物力,结匈奴之欢心’了!

</div>

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