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大结局(1 / 2)

穿越1879 狼途 2147 字 27天前

再次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和七国公使谈判,李鸿章穿了御赐的黄马褂,那件马褂有点像披肩,马褂里面是一件深蓝色织锦软绸外套,再里面穿一件软丝黑袍,戴镶嵌着金边的官帽,官帽的顶戴上插着三眼花翎。

在谈判时,李鸿章的颧骨高而不廋,脸上总是挂着平和的表情,眼光里闪烁着睿智的光彩,朱尔典一看,就知道李鸿章是久经外交沙场的谈判老手。

英国此时对待中国的态度,已经悄然发生变化,这些日子,朱尔典和李经述几乎每夜触膝长谈,李经述给朱尔典画了一个巨大的饼,让他说服英国政府支持李鸿章当大总统,欢迎英国的资本进入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工厂,开采矿业,还答应给英国在铁路、电报等行业的部分优先权。

于是,朱尔典说服各国公使,把撤兵的条件降低:一、严惩端王、大阿哥、还有刚毅。二、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;三、中国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;四、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,允许各国驻五十名以下的士兵保护;五、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,成为中国政府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;六、赔偿各国损失共计白银一百五十万两;七、中国在英国和美国、法国专家顾问的帮助下,进行宪政改革,以彻底杜绝排洋事件。

第七条是李经述和朱尔典密议的成果,朱尔典说服了美国、法国、法国驻华公使同意,德国的驻华公使却接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:“你们知道,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、勇敢的、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。假如你们遇到他,记住:不要同情他,不要接收战俘。你们要勇敢地作战。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。”

德国不同意退兵,但是,此次西洋联军的主力是英军和俄军,德军只有九百人左右。俄国这时在单独调集步兵、骑兵十七万,密谋分六路进占南满洲,妄图谋取东北,这时还不想跟中国翻脸,所以当朱尔典答应撤兵之后,俄国公使也表示同意退兵,法国、美国也表示同意,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没什么意见。

打西洋联军,李经述没有十分把握,但对付九百德军,李经述有新军一万五千人,还是有信心的,所以他和李鸿章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。

李经述决定在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援军来中国之前,解决在京城的德军,这也符合英国政府的利益。朱尔典积极地督促英军和其他国的军队退出了京城。并与中国签订了和约。

李经述便率领五千新军把德国的陆军少校鲁瓦西德带着九百德军,赶到了八里桥附近。

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,西距京城三十里,是由通州入燕京城的咽喉要地,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里攻入了燕京城。李经述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。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,准备和德军在此决一死战,大刀王五还组织了百人的大刀队来助阵,谭嗣同也穿月白色长衫,内着玄色武士装,带着一把七星剑出场。

李经述见谭嗣同左手叉腰,右手持剑,浓眉俊目,闪闪似电,身上有一种立如山岳、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,道:“壮飞老弟,你可真是‘书剑情怀家国,经纶抱负河山’,不过现在的战场,并非逞英雄的地方,打仗还是要靠洋枪洋炮。”

谭嗣同道:“这个嗣同自然明白,我和王五大哥学武多年,待会要是和德军肉搏,就上去助阵。”

李经述点点头,示意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他们的大刀队退后,他察看地形后,和段祺瑞商定,炮兵、步兵、骑兵分设南、东、西三路军,分别由段祺瑞、冯国璋、王士珍带领,天一亮就发起总攻。

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,双方的火力都不容小视,用的多是克虏伯钢炮。那天天刚蒙蒙亮,东方的天空还是鱼肚白,李经述亲自吹响了战斗的号角,王士珍的骑兵满腔热血,向号称是世界最强悍的德国陆军发起了攻击,鲁瓦西德指挥着德军将克虏伯大炮一字排开,进行炮击,王士珍的骑兵遭遇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,不得不退回到壕沟。

德国的陆军,实力不容小视,李经述也知道这是一场硬仗,亲自走到山头上,拿着双筒望远镜观战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,他发现了德军在东南角的空隙有缺口,那里靠近德军的指挥部附近,便让段祺瑞的炮兵集中火力猛攻德军指挥部,再让王士珍的骑兵冲击。

鲁瓦西德的指挥所受到了段祺瑞的炮兵猛烈攻击,一时乱了阵脚,王士珍指挥着一千骑兵,奋不顾身,大呼杀敌,趁机突破了德军的炮兵防线,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,激战一个多小时,毙死伤二百多德军。

鲁瓦西德骑着高头白马,指挥德国步兵反击,但遭到冯国璋据壕作战的步兵密集火力阻击和榴霰弹的轰击,大量伤亡,鲁瓦西德的战马因遭受开花弹的袭击受惊,横冲直闯,竟然一马当先,冲进了李经述的新军阵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