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一锤定音(1 / 2)

国策 闪烁 2750 字 29天前
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工军人身份出任国家统帅的“不仅仅是裴承毅,怀有拨锋灯丹的杜奇威。

客观的讲,杜奇威的处境与裴承毅非卑相似,那就是在与共和国宣战后,各方各面前处于一团糟的局面,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做起。在战略认识上,杜奇威与裴承毅的观点完全一致,即太平洋才是两个级大国的主战场。而且谁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,谁就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。在怎么打太平洋战争的问题上,杜奇威也面临同样的难题。即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达到目的。

在很多人看来,杜奇威是最有资格、也是唯一能够挑战裴承毅的军事统帅。这个观点并非不无道理。比如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,杜奇威的决策往往与裴承毅如出一辙,至少在总体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差别。

换成其他军事统帅,也许会用非常直接的方式,即利用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来解决太平洋战场上的问题。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将军事基地摆到对方家门口的不是共和国。而是美国。

不管从哪个方面看,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都非常明显。别的不说。菲律宾距离共和国本土不过数百千米,距离美国本土却有近2万千米。即便退后一步,关岛距离共和国本土也就四多千米,距离美国本土却。多千米。也就是说,从西太平洋到北美大陆西海岸。几乎整个太平洋都是美国的防御屏障。即便到夏威夷群岛,美国的战略防御纵深也有上万千米。巨大的防御纵深还意味着进攻时的突击距离更短,美国空军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从关岛起飞之后,不需要进行空中加油就能攻击共和国本土东南地区。即便后退到夏威夷群岛,美军的战略轰炸机也能在2个小时之内完成战略打击任务。更重要的是,在西南太平洋上,美国可以依托澳洲大陆。北上与共和国争夺东南亚地区,或者西进骚扰共和国赖以维生的北印度洋航线。对共和国来说。除了盯紧本土东大门的战略防线之外。只能一步一步的向东迈进,要想攻到美国本土,就得跨越整个太平洋,而且在此之前、为了巩固侧翼防线还得南下占领澳洲大陆。

总而言之,美国的战略优势不是一点半点。

从这个角度出,也就不难理解袁晨皓为什么要主张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,在击败俄罗斯之后再东向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。

归根结底,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,共和国很难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。

从袁晨皓的立场出,这场战争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。以开战后的情况来看,即便共和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垮俄罗斯,比如在 年之内攻占莫斯科、再花半年时间扫荡俄罗斯其他地区,或者在此之前迫使欧盟参战,缩短大陆战争的持续时间,美国也能在此之前完成战争动员,并且巩固战略防线。也就是说。等到打败俄罗斯之后再进军太平洋,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。共和国势必面对一个全面武装起来的美国,而这也正是最难以击败的美国。虽然从战略上讲,共和国打赢持久战的把握比美国大得多。而且作为挑战者。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战、以消耗来拖垮美国的战略准备。但是持久战必然会使胜利黯然失色,甚至会让胜利者无法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。

很明显,裴承毅不想与美国打一场持久战。

提前打响太平洋战争,肯定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动员能力、还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承受能力,可是同时也会给美国造成最大的压力。并且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迫使美国承认在太平洋上战败。即便美国不会轻易认输,在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也能大大缩短太平洋战争的持续时间,从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,最终使战争带来的好处最大化。

, 可

看得出来,这也是一个政治家与一个军卓家的区别。

回顾历史就能现,集承毅做出的选择与 四多年前,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。当时。美国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名义向日本宣战,并且在德国以日本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宣战之后,才向德国宣战。从道义上讲,美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,而不是欧洲大陆上的德国。问题是。参战之后,罗斯福采纳了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提出的“先欧后亚”的战略计划将击败德国当成头号任务。这次,裴承毅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,即在俄罗斯出兵入侵哈萨克斯坦、并且率先起攻击之后,共和国以反击的名义向俄罗斯宣战,随后美国以俄罗斯盟国的名义向共和国宣战,裴承毅立即抓住机会,明确了“先海后陆。的战略,即把美国当成头号打击对象。俄罗斯则是次要目标。

毫无疑问,裴承毅早已完成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转变。

不耳否认,在此之前,杜奇威也完成 门的角煮转审视纹场战争的时候,杜奇威的古场轩小毅一样,即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战争。如此一来,杜奇威就不可能像军事家那样,以“太平洋的方式来解决太平洋上的问题”。从政治角度出,杜奇威先想到的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牵制住共和国。

作为美国总统,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,美国的战争实力远不如共和国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。美国能够保住“最有影响力的国家”的国际地位。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强大实力,而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,并且形成了共同利益关系的国家集团,即以美国为主的西约集团。也许概念上的分析很难说明问题,因此有必要借助一些数据。在西约集团中: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蹦左右、而共和国在集约集团中占的比重接近脓,美国的工业产值占6鳃左右、共和国占到了骤以上,美国的军事工业产能占强左右、共和国占到了旭左右。拿集团内部具有影响力的达国家来做比较也很说明问题。西约集团中,除了美国之外,还有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墨西哥与新西兰等三个达国家。而且英国、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均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,属于主要工业国。在集约集团中,除了共和国之外,仅有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巴基斯坦与苏丹等4个达国家、而且只有巴基斯坦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工业强国。”其他国家都无完善的工业体系,更谈不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了。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,毕竟集约集团是典型的“新兴国家集团。”连共和国都是典型的新兴工业国。更别说其他成员国了;西约集团则是典型的“老牌强国集团不但美国的传统强国、英国、加拿大与澳大利亚都是具有上百年、甚至数百年工业史的传统经济强国。

单就本国实力而言,美国根本不是共和国的对手。

不管杜奇威有多么自信他也得明白一个道理,那就是美国要想取胜。就得充分利用各同盟国的力量。

关键就在这里。要想利用盟国的力量,就得让盟国参战。

, 可

虽然按照西约集团的共同防御义务。所有成员国都有责任协助美国作战,但是在美国本土遭到攻击之前。其他成员国有权力选择协助方式。即可以不参战,仅为美国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持与援助。

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。

众所周知,西约集团与集约集团只控制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。即便除掉欧盟与独联体,全殊幼多个国家中。还有近一半虽然这些国家大多弱小得不堪一击,强大的也不过是巴西这种地区性强国,但是在世界大战中,这些国家的态度肯定会对战争进程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。

总而言之,能否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,决定了美国能否笑到最后。

要想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,就得拉开战线,让足够多的国家卷入战争。要让卷入战争的国家投靠美国,就得选择适当的战线。以及适当的方式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