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正中下怀(1 / 2)

国策 闪烁 1801 字 29天前

让点占分,李存瓶到达元首府。 走进西圃园书房前,李存勋看了眼跟在身后的康晓霆。没有一丝紧张神色,不愧为当年最优秀的特种兵。康晓霆注意到了李存勋的眼神。不动声色的回敬军情局长一眼,跟着进了书房。

说服康晓霆并不难,难的是让蔺慕华同意“放人”。

为了这事,刘晓宾在3天内跑了次。前4次被蔺慕华挡在了“康府”门外,虽然最后一次见到了康晓霆,但是还没谈到关键问题就被蔺慕华轰走了。蔺慕华算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,非常清楚刘晓宾找她丈夫的目的。昨天上午,刘晓宾打算安排其他人员的时候,康晓霆主动找上门来。康晓霆没有说蔺慕华为什么答应让他参加军情局的行动。刘晓宾也没有问。时间非常紧迫,介绍行动情况后,刘晓宾亲自“培”康晓霆。技术上的问题很好解决,技术以外的问题很难解决。不到20个小时,康晓霆必须变成另外一个人,至少在行为举止上成为另外一个人。万幸的是,康晓霆有“秘密行动。的经历,在帮助蔺彦博返回祖国的行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“元首

“你们来了?”王元庆抬头见到康晓霆的时候,明显有点惊讶。

“战争已经爆发了。”李存勋在沙发上坐了下来,等王元庆坐过来。才说道,“网刚收到总参谋部的消息,第一阶段打击行动顺利结束。第二阶段打击行动已经开始。印军未做顽强抵抗,没给我军造成多大麻烦。”

王元庆点了点叉,说道:“战争规模有多大?”

“完全在掌握之中,在我离开军情局之前,印度空军与海军均未出动。”李存勋看了元首一眼,说道,“总参谋部做好了充足准备,空军与进入印度洋的“华夏,号航母战斗群严阵以待,只要印度空军与海军胆敢轻举妄动,我们

“你不觉得这正是某些人想要的结果吗?”

李存勋愣了一下,没有马上反应过来。

“我也刊刚接到鲁拉贾帕尼的电话。”

“印度总理主动”李存勋暗暗一惊,说道,“元首,这”

“鲁拉贾帕尼的态度很委婉,不但表示印度没有扩大冲突规模的想法。还希望我们能够尽快结束军事行动。”王元庆拿起香烟,笑了笑。说道,“更重要的是。鲁拉贾帕尼在电话中暗示我,如果能够尽快停止军事行动,印度不会在战后制造麻烦,甚至会默认我们收复藏南地区的既成事实。”

“这么简单?”

“确实这么简单王元庆长出口气,说道,“你来之前。我正在考虑这个问题。既然印度空军与海军没有参加战争,表明鲁拉贾帕尼确实被我们的突然打击吓住了,做好了壮士断臂的准备

“既然如此,我们就应该”

“收复藏南地区?”

李存勋点了点头,表示正是这个意思。

“看来,你们军人的想法都一样。”

李存勋迟疑了一下,问道:“项总也是这个意思?”

“我正准备跟项铤辉通电话,你就来了。”王元庆呵呵一笑,说道。“虽然不知道项铤辉到底想干什么,但是我敢肯定,项铤辉绝对会趁机收复藏南地区。你也看过总参谋部制订的战争计戈小,只要我们能够平定国内叛乱、没有第三方介入、在五日内完成作战行动,即便印度不屈服,我们也将收复藏南地区

李存勋苦笑了一下,知道王元庆这几年学了不少的军事知识。

总参谋部的计划非常繁杂,不是参谋出身的军人都看不明白。

递交给王元庆的只是总体计划”没有涉及到具体作战行动。元首能够从中看出问题,与其说是看懂了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发”还不如说是看穿了总参谋长的意图。

“我们不是不能收复藏南地区。只是代价太大了

“印度已经让步,代价”

“不是战争代价,而是其他代价。”王元庆起身在房间内走了起来。“鲁拉贾帕尼向我们缴械投降,肯定要冒很大的风险。换句话说。丢掉藏南地区,很有可能使鲁拉贾帕尼丢被反对派赶出总理府。为此,鲁拉贾帕尼必须寻求其他方面的支援,弥补印度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,让选民相信总理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收复“失地”不但继续支持鲁拉贾帕尼,还严格按照鲁拉贾帕尼的意愿前进。”

李存勋看了元首一眼,微微点了点头。

“鲁拉贾帕尼走到这一步,前面只剩下了一条独木桥。”王元庆叹了口气,说道,“印度将义无返顾的投入美国怀抱,即便鲁拉贾帕尼的初衷是好的,即利用印获愕总国提供的仓面军事援助,而不是在政治、外交等领域全都对美国惟命是从。可是局势走向肯定会与鲁拉贾帕尼的初衷相反,美国不会无缘无故的支持印度。更不会不计报酬的为印度提供支援。只要鲁拉贾帕尼走出这一步。印度肯定会成为美国的愧儡。到时候,不管是不是他在执政,印度都将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。美国可以用一场无需动用一兵一卒的“地区冷战,拖垮我们,而我们却要在次要敌人身上耗费太多的力量。从长远看,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代价。”

李存勋也叹了口气。

其他人都看到了好处,只有王元庆看到了坏处。

“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。”王元庆坐了下来,“鲁拉贾帕尼的退让,很有可能在印度引发一场政治灾难。只要鲁拉贾帕尼被赶下台,不管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执政,继任者肯定会率领印度走上穷兵默武的道路。印度不是日本,可是最终我们只能用对付日本的方法对付印度。这个代价更是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