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94.第493章 489【武科大比】(1 / 2)

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2766 字 1个月前

第493章 489【武科大比】

明朝初年,是不设武举的,主要原因为祖制约束。

朱元璋举办了三年文举,认为那些年轻进士不堪用,於是决定废除科举制度。这一废就是十二年,但找不到更合适的选拔方式,只能再次恢复科举考试。

此时,礼部建议开武举,朱元璋不置可否。

三年之后,礼部再次请开武举。朱元璋便批复道:“另设武举,是将文武分家,长此以往,天下就没有文武全才的人了。”

有了朱元璋这句话,后代君臣不能违抗,大家都不再提武举的事儿。

英宗时期,边患频发,盗贼四起,军队疲弱。

於是,文官们请求开设武学(军官学校),英宗下令在南京和北京各办一所。结果学校还在筹办当中,突发土木堡之变,皇帝直接被俘虏了,军官学校的事情就这么搁浅。

到了朱厚照的爷爷宪宗那会儿,世袭武官制度已经弊窦丛生。

敢作敢为的宪宗朱见深,以法律形式确定武举,直接颁布了《武举法》,并且宣布举办武科考试。

但很尴尬,大明全国范围内,竟无一人报名参加。

宪宗皇帝的脸,都快被现实打肿了,从此再不提武举的事情。

究其原因,那个时候的卫学还不兴盛,军户子弟认真读书的并不多。而读过书的,又希望参加文举,考进士做文官多爽啊,他们才看不起武举前程。

真正想考武举的军户子弟,又碍於学问有限,都懒得去报名碰运气。因为当时武举内容太“高端”,考试科目有《小学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和《武经七书》,笔试如果不过关,连参加武艺测试的资格都没有。

明代第一次武举,是在弘治年间,但办办停停,根本不成规模。

又因为没有武举殿试,皇帝不会亲自过问,所以没有真正的武状元。比如许泰,说他是“武状元”纯属顺口,他只是武举会试第一而已。

大明第一个武状元,问世於崇祯四年。

当时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当中,只有王来聘、徐彦琦能舞百斤大刀,发榜时徐彦琦竟没考中武进士。崇祯皇帝得知以后,认为肯定有人作弊,把主考官、监试御史统统革职下狱,下令重考并亲自批阅试卷。

王来聘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个武状元,直接实授副总兵!

若非这次王渊增设武科殿试,恐怕报名者都不会很多。但既然有殿试,那就能入皇帝法眼,全国各地自然纷纷报名应考。

正德二十一年七月,俞大猷来到北京武学校场,同至者还有来自全国的近两百个武举人。

主考官:礼部左侍郎王渊。

副考官:吏部左侍郎汪鋐、兵部左侍郎王瓒。

监试官:右副都御史俞谏、右副都御使边宪。

这个考官阵容堪称豪华,全都是朱厚照亲自挑选的知兵之人。

王渊就不说了,大明战神。

汪鋐在广东主动出击,拔掉那里的葡萄牙人城堡,被朱厚照钦点入京担任左侍郎——历史上,此人深受嘉靖信赖,成为明朝唯一身兼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超级重臣。论实权,吏部尚书第一,兵部尚书第二,此君竟一人兼掌两部。

俞谏担任操江总督时,曾剿灭刘六刘七的江淮残部,又在江西剿灭匪寇数万,是在林俊之后、王阳明之前平定江西的大臣。

边宪曾在直隶文安一带,剿灭刘六刘七残部。又担任宁夏巡抚,率部抵御鞑靼进攻,五日七捷,深得朱厚照器重。

除了王瓒没打过仗,其他考官和监试官,都是纵横沙场的文臣。

王渊身为礼部官员不能做主考?

朱厚照可不管那么许多!

“第一场,射艺!”

十人一组,携弓箭上场,每人步射十箭、骑射十箭。

步射最为精彩,所有武举人,在试射之后,开头三箭必然命中靶心。全是好手,没有滥竽充数者,毕竟文无第一、武无第二,武艺这种东西想作弊都难。

俞大猷步射十箭,九箭命中靶心,剩下一箭也离靶心不远。可惜骑射比较拉胯,因为他家中无马,没有进行过长期练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