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出列道:“大王,臣以为进攻大梁,决不可放弃。”
秦王政道:“愿闻卿详解。”
李斯道:“魏国位于中原腹地,大梁仍天下正中,如不能为我秦国所占,则中原难稳,何况为了灭亡魏国,我秦国己两次出兵,拆兵十数万人,耗废财力物力无数,如今好不容易兵困大梁,放水灌城,虽说现在高原仍然还在大梁城中坚守,并多次出击,但实际大梁己是大势已去,破城不过是早晚之事,只在于坚持一时,如果这个时候撤出大梁之围,就是前功尽弃,而且以给高原嬴得了足够的时间,绝不会再让我秦军从容的进攻大梁。依臣看来,等我们再度进攻大梁之时,高原绝不会在困守大梁,而是会率领代郡之兵,尽取赵燕之地,然后再与我秦国相争。因此现在我们必须一鼓作气,全力攻克大梁,灭亡魏国。”
秦王政听了之后,默然不语,过了好一会儿才道:“那么颖川叛乱又怎样应对呢?”
李斯道:“韩国遗族,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,不足成事,因此平定颖川叛乱,根本无须十万人马,最多二三万军队即可,何况现在堰城一线,还驻守在一万五千余秦军。以这样的兵力,平乱足以。”
王绾道:“如此兵力,平乱自然足以,但如果楚国出兵援助韩国遗族,只有这三四万人万,又如何应对呢?”
李斯摇了摇头,道:“楚国世族豪强势众,国君势微,世族公室分治,令出多门,守诚尚可有余,但进取不足,因此臣料楚国绝无此气魄,出兵救援韩国遗族。”
王绾道:“廷尉之言虽然有理,但楚国之大,岂无一二才智出众之辈,现在楚国的主政大臣项燕为人就颇有见识,上一次就是他派其子出兵,救援魏国,谁敢保证他不会再次出兵?”
李斯也点了点头,道:“项燕确实是楚国最有见识的大臣,但也是相比楚国的昭、屈、景之家而言,而且仍不改世族习气,重视家族利益多过楚国利益,而与李悝、吴起、商君、范睢这样的名臣相比,无论是胸襟气度,见识材能,都相差甚远,因此就算项燕能够说动楚王出兵,也并不足为惧,只要我们稍做一些退让,割让给楚国几座城邑,让项燕能向楚国国內夸耀,他也就心满意足,不会再有其他非份之心。”顿了一顿,李斯又道:“若是两者相取,宁可让韩国遗族占领颖川郡复国成功,也一定要攻克大梁,灭亡魏国,亡魏之后,再平韩乱,易如反掌,反之,再想攻破魏国,至少又需要数年之功。”
秦王政听了以后, 也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中。
这时王绾又道:“大王、廷尉,有一件事情你们不可不查,现在我秦国各府库中存集的粮草物资己不足三成,最多只够供应到今年年底,如果依廷尉之见,必需在今年以内攻克大梁,否则就难以为继了。”
秦王政微微一怔,道:“用得这么快吗?”
王绾道:“灭赵之后,各府库都尚未存满,多者不过七八成,少者只有四五成,而且进攻魏国的战争实际是从去年四月开始,至今己有一年多,我秦国己投入兵员民役近百万,开支何等巨大。”
李斯道:“到了九月今年的赋税也都可以收上来,加上了今年的赋税之后,应该可以再支持半年时间吧。”
王绾摇了摇头,道:“进攻魏国,我秦国己投入兵员民役近百万,因此今年的赋税能有去年的三分之二就己经很不错了,而且还有士兵民役的粮饷、奖励,阵亡士兵的抚恤补偿,今年的赋税最多只能维持我秦国的各项开支,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来供应前线。而且这些士兵、民役都是各户的主要劳力,出征在外,家里的田地也必然欠收,而府库之中的余粮己剩不多,因此明年我秦国的粮价必会上涨,说不定还会引起粮荒,不可不防。”
本来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,以资励农耕为主要国策之一,又拥有肥沃的关中和巴蜀地区,还修建了都江堰、郑国渠这两大水利工程,是列国中的头号产粮大国,但因为几乎年年征战不断,因此也消耗极大,国內的存粮也并不多,而被征集的士兵,和到前线服役的民役都是可以减免当年的赋税,因此战事的时间拖得越长,对国家的消耗也就越大。
听了王绾的话之后,众人也都沉默不语,虽然李斯信誓旦旦,说大梁城破,指曰可待,但这“指日” 到底是指的那一曰,谁心里都没有底,万一又向长平之战,一打就是三四牟,也说不定。
这时李斯道:“唯今之计,只有一法可行,就是加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