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5章 他是神将(1 / 2)

神策 黯然销魂 1935 字 2个月前

年十三那一天,皇宫发生过什么,城外发生过什么。在今后的曰子,渐渐成为北唐的一个不解之谜。

普罗大众不知,文武百官也不知。

一群约二十名武帝,一个是北唐人皇,一个是战灵军之王,此等人之间当曰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,实在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探究的。

年十三当夜,纷纷察觉皇宫变故的人,其实很多很多。各国的细作特务,各地的投效者。北唐本土人士,文官,武将,都密切关注,却是注定得不到答案。

心相夜晚在皇宫爆发,很显然,凡是有点见识的,泰半都猜出那是王策的心相。因为王策的如意结心相是众所周知的奇怪心相之一。

当夜,多股武帝气息充斥在皇宫。此后,大地宛如地震一样偶尔震动,这震动是来自城外数十里山峦中的战斗,却是瞒不过人的。

王策,武帝,皇宫……一连串名字和征兆,很引人遐想,没准是心惊胆战。

年十三之后,京城气氛顿时就紧张起来,人人都绷紧了神经,噤若寒蝉的等待他们臆想中某些恶劣事件的发生。

元宵后的第三天,照旧是大朝会,继众说纷纭的年十三后,看来憔悴一点,却安之若素的唐帝在朝会上抛出了一项议题。

立储,立王策为皇储。

据私下流言声称,当时百官差一点哗然震动,好在官员们都是演戏的行家,才是掩盖住心里的震惊。

确切的说,从唐帝坚决而肯定的态度来看,不是议题,而是一项决议。唐帝的态度和口吻,各种端倪都说明,他是把这个当成最终决议。

立储乍然一看,似乎很简单,其实从来不是一桩孤立的事,有千丝万缕的影响。真的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。

在立储上的影响力,皇族占四分,皇帝占两分,朝廷占三分,剩下一分是宗派和世家。和宗派世家处不好关系的,那要么是一个昏君,要么是一个极出色的英主。

唐帝主动提出来,交给朝廷讨论,也是题中应有。

完全能想象,在发生人心惶惶的年十三之夜事件后,唐帝的突然袭击,朝廷百官是多么的惶恐多么的纳闷,也是多么的没头绪。

一时半会是肯定决定不下来。

不过,年十三之夜带来的许多流言和恐慌,倒是在唐帝主动立储之后,一下子被打破了许多,也安定了许多。

这时,有心人注意,唐帝是在年十三的第二天,就悄然无息的撤销了对熊式武管缙云等人的监视,态度重新回归正常。

王策试图谋反篡位的嫌疑和流言,倒是不攻而破了。

从这,也能看出,唐帝交代大内营秘密监视熊式武等人,却不得怀有敌意,实在是绝对有必要的强调。

光是一个秘密监视,就诞生了这些流言。倘若没有交代,真要动手起来,那还得了?

唐帝派遣大内营监视熊式武等人,王策也是年十三之后,才知道的。在那之前,他一直在地下洞穴和皇宫呢。

知晓监视带来的流言,王策也只能哑然失笑。旁人以为种种,或许也只有他才知道,唐帝为何派人监视。

人质,纯粹是人质罢了。

一直以来,阿皮阿克他们就是唐帝的人质,不到最后绝对不会动用的那种人质。说穿了,唐帝是未雨绸缪,担心王策出什么幺蛾子,击败他,击毙他。

打个比方,如果年十三当夜,王策不顾一切的击败乃至快要格杀唐帝。唐帝快要败亡,才会告诉王策“你杀了我,你的所有朋友和亲信都会和我一起陪葬”。

无非就是这么回事。

一样是人质,唐帝比神恩会聪明百倍。唐帝很明白,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质,才越有价值,并且一定要活着,不杀的人质才是最好的人质。

库存起来的核弹,永远比用出去的核弹有威慑力。

顾博很聪明,拼命给王策的亲信升官,一来能通过这些人控制北唐方方面面。二来,极大的提升人质的价值。第三,则不动声色的把人质给攥在掌心。种种能说的,不能说的好处实在很多。

王策多年前就看穿了顾博的阳谋,所以他当年就知道迟早有回来的一天。说了是阳谋,他就是想反对,也不能。

……

……

很多人会用“提防多有变故”来教育后辈,做事一定要做完整,才能放心。

其实不然。天底下有的是变故,有的是偶然,这一点没人否认。但,不是每一桩事都会出现变故,不然,那一定是小说,而不是现实。无巧不成书嘛。

就现实来说,大多时候,很多事是不会有变故的。好比立储,就基本没有波澜。

唐正耀死了,皇族最后一个有话语权的没了。其实,就是唐正耀活着,哪怕他不喜欢王策,也会默认王策成为皇储。

实实在在是没有人有资格和王策竞争,几次灾难后,皇族无人,清一色平庸之辈和边缘人。